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云霞:基层慰问不应全程“套路”

风云阅读(1046)

从腊月中旬开始,某基层干部微信工作群里,常常弹出“某某领导去某某社区慰问”的照片。这些照片里人物的姿势都很相像,被慰问对象站在中间,手里捧着印有“慰问金”字样的红色信封,慰问的领导和陪同慰问的社区干部分立两旁,地上放着米油或棉被。(2月22日新浪网)

节前慰问一阵风,一袋米、一桶油,外加慰问金,几乎已成千篇一律的“标配”,多数干部下基层都喜欢这样的“送礼”模式。当然,给老百姓带去平时能用得上的物品,即使按“套路”出牌,也只能算没动脑筋,有所敷衍,不必求全问责。

但一些套路式的慰问过程,却让人难受得多。据悉,干部下乡慰问,会让村里提前联系好慰问对象,让他们在家里等着,然后上门发完慰问金,让慰问对象签好字,一起合照后就走人,全程不到三分钟。似乎前前后后的所有工作,就为了把东西发出去,把照片留下来,证明自己“亲自来过”,完成了工作。

其实不然,群众早已对这种慰问方式麻木不堪。只要配合着照相,说几句客套话,就能得到一些物品,也算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不要白不要。这样简化、快速的慰问方式,显然是吹毛求疵,把最本真的东西弄丢了。

节前慰问贫困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仅是通过给钱给物进行“慰”,更要通过交流谈心重点“问”。问问困难群众的致贫根源何在,有什么打算和想法,需要党和政府怎样帮扶,以及对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节前慰问走访调查,深入了解贫困群众,在来年以更精准的政策和举措,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助他们摆脱贫困,而不是每到节前就变相“输点血”。

关于如何到基层慰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一要不畏路远,专挑最贫困、最偏远的群众进行慰问;二要自降身份,加下架子,走到群众中间去,与群众平起平坐,多拉家常,少说官话套话;三是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去,体会群众的辛苦与不易,增强对群众的认知和理解。

为此,到基层慰问不必“套路化”,只图应付完事,而应实在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家一户去访去问,把民情了解清楚,把民声汇集准确,把民意集中起来,对症下药采取措施,助困难群众自我“造血”成功,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让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风云阅读(969)

(作者:云君)

一个“土八路”博士,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得到的特别待遇是“破格提拔研究员”;而一个作为人才引进“海归”博士,也许什么都还没做,就已经当上了“研究员”。 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讲起了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对比。(3月8日,上观新闻)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然而,唯有“人才兴,事业方兴;人才强,乡村方强”,离开人才,再美好的蓝图也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在于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的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我们要“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近些年,全国各地在留住人才、抢来人才上面,举措很多,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一些地区、行业对待人才依然存在“外来和尚好念经”“厚此薄彼”的现象。比如王建宇院长讲到的那个现象,引进“海归”博士,“研究员”待遇基本上是一个垫底的条件,然而,我国自己培养的“土博士”,在做出了影响世界的成果后,才能得到“破格提拔研究员”的待遇。这“破格”两字,太过刺眼,也太伤人心。

我们常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能力和水平达到了,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过多的看重喝过洋墨水的“海归”精英,本土人才也值得我们为之“一掷千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从来不欠缺潜力,中国农民从来不缺少智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伟大实践中,我们不能固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陈旧思想,冷落了占大多数的本土人才。只有给予本土人才和“海归”同等待遇,才能更好地储蓄富足的人才资源,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最后,笔者想说,培养本土人才、留住本土人才、使用本土人才与从国外进行人才引进相比,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既然叫人才,那就要以才识人、以才辨人,不要管他是本土的还是国外引进的”,都值得我们重视和激励。我们应当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加大对本土人才的培育和使用,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内外兼修”展现新时代妇女风采

风云阅读(1068)

所谓内,是指一个家庭内;所谓外,是指家庭外的整个社会。“内外兼修”即是妇女兼顾家庭与社会。在内,妇女要“修”怎样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促进家庭成员全面提升、树立良好家风。在外,妇女要“修”新时代“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撑起新时代的“半边天”。

“长袖善舞”树家风。在内,妇女拥有多重角色,更要善于在多重角色中自由转换,以不同的身份来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作为父母的“小棉袄”,妇女要孝敬父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传承孝道。作为丈夫的“贤内助”,妇女要与丈夫相互帮携,积极营造温情的氛围,力创和睦家庭。作为子女的“避风港”,妇女不仅仅要在他们遭遇困难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及帮助,更多的是要当好孩子们的榜样,帮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健康成长,以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妇女要在一个家庭能舞好自己的“长袖”,树立良好家风,为“小国”贡献自己的一缕芬芳。

不爱红妆爱武装。在外,新时代妇女也可看轻天下须眉。“带头大姐”余德春,凭借着一腔勇气与胆量带着乡亲们进城创业、回乡修堤坝,恁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闯出了一片天;“千杯不醉”范国琼,秉持着一丝不苟、专业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勾兑出了更加切合消费者需求的一系列新产品,使得五粮液“香醉五千年”的招牌更加响亮;她们是平凡的,她们在基层岗位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她们是不凡的,她们是全国人大代表,代表着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她们是奋斗在祖国广袤大地上无数妇女的缩影,她们学习党的精神,践行党的政策,展现了妇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撑起的“半边天”。

“内外兼修”是新时代对新女性提出的更高要求。新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提供了新女性更加广阔的舞台,新女性要发扬自身的优良品质,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在新时代下建功立业,追求新时代的人生理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浩然气

如玫瑰,更如海燕

风云阅读(1075)

1909年3月8日,美国纽约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妇女同胞,经过一次又一次革命和斗争,在汗水与血泪中逐渐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时至今日,中国适龄女性工作率已经超过70%,长期遥居世界首位,而妇女节也悄然间从几年女性独立与自由的节日变身为商家厮杀的“女王节”、“女神节”等购物派对。

事实上,中国女性的经济、政治、社会地位还远远谈不上与男性平等。虽然职场女性比例较大,但“广就业、低收入”的现象不容忽视。即使在党内,女性领导的比例与男性也相差甚巨,甚至不少人说:“女人当领导,只是因为政策规定了女性领导的比例。”

果真如此吗?

暂不从历史上谈班昭、李清照等文坛明珠,或穆桂英、梁红玉等巾帼英雄,我们只从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历史上灿若群星的优秀女党员中撷取几颗吧。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年代,冷云、杨贵珍、安顺福等八位抗联女战士在绵延的乌斯浑河畔背水而战,在弹尽粮绝之时,面对日伪军的逼降,誓死不屈,集体沉江,以身殉国。写下了传扬千古的爱国诗章。

在残酷的白色恐怖时期,年轻的江竹筠因叛徒出卖被抓,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酷刑也没能撬开她的嘴。临终时她留下了一封声声泣血的“红色遗书”——“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新中国建设时期,药学家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历史典籍、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剂方药的基础上,对200余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青蒿素,挽救了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改革开放时期,被誉为“警界女神”的任长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从严治警、迅雷整风。办大案、破积案,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在任数年,登封一地海清河晏。最后,她倒在追逃的路上。

……

人们爱将女性比作玫瑰,意指女性的美丽。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女党员确实如玫瑰,馥郁动人,用柔软细腻的心体察群众疾苦,把美好和芬芳带给世界;但更如海燕,在新时期改革攻坚的最前沿劈波斩浪,拥有绝不逊于男子的浩然之气。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途上,她们必将奏响昂扬砥砺奋斗的时代最强音。

 

 

作者:李成蹊

幸福感是人民的精神食粮

风云阅读(97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澎湃新闻 3月5日)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乎百姓“饭碗”,更关乎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业长期稳定的背后,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如今,新动能成长速度和支撑作用已超出预期,成为新增就业的最大容器。在国家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催生“小老板”,创造“新饭碗”,互联网+、国家政策鼓励及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此在解决自己的就业的同时还创造了其他新的就业岗位,也解决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现在的人大部分年亲人都会说我的收入直接决定了我的幸福指数、我的幸福感。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虽说金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金钱也是寸步难行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提高;因此现在讲究的不是温饱而是生活质量高低的问题。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幸福指数。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育质量也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基础教育质量上不惜增加家庭负担去城里买房子、租房子专门照顾孩子读书。此外由于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的降低,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在校学习质量不高,也使得现在的补习班也是飞速发展占据家庭支出的3/1,如果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就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家庭支出,同时进城人员也会相应降低,减少城市压力。

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据两会报告将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落实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人民群众不再为就业而困扰,为收入低而忧心,为孩子的教育而苦恼、为住房而忧虑,那么在精神层面上已经感到众多的幸福了,实际生活中的幸福感也就提升了。(文/小太阳)

云霞:书记镇长一线体验不能“昙花一现”

风云阅读(1046)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江镇实行领导干部体验日,要求班子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够带头俯身下沉,深入一线,转变角色,变‘听’的被动为‘问’的体验。河道巡查员、环卫工人、窗口受理员、群租核查员、平台派单员、网格监督员等等,让领导干部们都选择几个岗位去切实体验一番。(3月8日人民网)

书记镇长放下手中的活,把自己当成普通办事员,到一线岗位体验一天。虽然时间很短,但也足以感受到基层工作者的不易和艰辛。网格监督员平均要巡查1.5平方公里,接近城市一个小街道的面积,一路走走停停,拍照、上报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看似轻松简单,毫无技术含量,实际上却非常琐碎辛苦,如果不亲自体验一番,整天呆在办公室的领导干部如何能了解实情、有真情实感。

然现实中,实施“领导体验日”的地方却十分罕见。一些领导干部平日坐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查看材料,听取汇报,连续不断地开会、发出命令,满以为对基层十分了解。其实不然,“观光式”调研、走秀式慰问,以及“蜻蜓点水式”交心谈心,只是浮于表面,做了表面文章。听到了民声或许并不完整,看到的民情或许只是假象,内心的感受或许已经走偏,对为民服务工作的开展相当不利,提供的服务与群众需求发生错位。

让领导干部选择几个一线岗位切实体验一番,最大的优势在于作风接上了“地气”,工作踩到了实地,能够有效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岗位需要完成什么工作,有什么技术要求,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处理其中的问题……一天的忙碌能增强领导干部对一线办事的认知,更加了解一线工作实情,真正发现相关矛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对提高服务于民的质量,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体验与走访,都是为了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果领导干部不从最普通、最常见的事入手,不能准确把握民生之需,又何谈解决民忧之愁?为此,不妨带着问题多到一线岗位体会一番,先把服务“短板”、民生“痛点”找准,再对症施药,让服务工作满足人民期待。

 

论提高个人所得税与提高低收入者工资的重要性

风云阅读(994)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面,要改革个人所得税。为了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而在减轻企业税负方面,则要改革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金融之家 3月6日)

目前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3500元,时隔6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提高个税起征点。受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的影响,这个起征点显得偏低了。尽管如此,在收入问题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底层劳动者和一线员工的工资普遍较低,工资收入低于3500元的人群遍布各行各业以及各个社会层次。

现在很多80、90后工薪族,在工资低生活成本高的双重压力下,有些不得不啃点老。他们戏称,想缴纳个税,为国家做点贡献,却连纳税的资格都没有。现如今一线员工的工资状况是:资方承诺的入职工资虚高,五险一金加上七扣八扣,最后到手的工资还不足三千块钱。现在80后成了社会主流群体,上要供养老人下有子女,工资低、积蓄少、支出大、后顾之忧多,导致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很多年轻人宁可放弃急需用人的专业对口企业不去,也要考铁饭碗的就业择业取向,很能说明问题。

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建议很好,也确实该调,此举无疑将惠及很多人。提高个税起征点对于中低收入人群来说,可以增加收入,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和集聚。因为个税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

但此建议对庞大的低工资群体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是个税起征点调整的基础。国民收入的落差感越小,社会的公平度就越高。简单地提高个税起征点,不能从主攻方向上解决收入不公的问题。只有站在全景高度上看待收入和个税问题。未来的个税征收与取得收入的类别密切相关,与家庭所承担的负担密切相关,对不同人群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如果优先提高底层劳动者和一线员工的工资。这些人的收入高了,再辅以取消某些不合理税目、降低个税税率,使个人所得税与物价水平相适应,其所产生的经济发展动力、社会繁荣程度和财富创造效应,也许远远大于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文/小太阳)

云霞:多省自曝短板是一股两会“新风”

风云阅读(914)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多省自曝短板已成新景象。3月5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自揭短板:产业还处于中低端,高端产品还买不到。3月6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直言,“广东省的高铁已经落伍了”;云南省省长阮成发也表示,旅游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传统旅游模式还没有彻底改变,违法违规行为转入地下的现象时有发生。(3月8日中国新闻网)

这几天,全国“两会”处于“进行时”,当大部分人还在提建议,谈民生改善等重要话题时,已有一部分地方主政者转变了话题,在查摆问题,自曝短板,自揭其丑。这股曝短板的新风着实令人眼前一亮,赢来阵阵掌声。

其实不然,不管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北上广,还是尾随其后的诸多省份,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发展问题,但碍于“两会”这样的大场合,不计其数的眼睛盯着,很多参会者还是很慎重,以提建议方式间接式谈问题,或是局限于当群众“传话筒”,只要把话带到了,自己的使命就算完成了,少了点谈问题的“原味”。

“两会”是一个共商国事的大平台,解决问题的好地方,如果只是空乏地侃侃而谈,没有以问题为依据,也就失去了许多意义。任何工作的推进,都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没有问题何谈改进,没有问题何须建议?谈问题就应像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样,如实查摆自身的发展不足,在表达整改决心的同时,也能得到其他代表的建议,或是党中央的重视,集众人之智、群体之力,共同想办法、出对策,使落实整改行动事半功倍。

“报喜不报忧”,粉饰太平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会风病”。尽管在中央三令五申、各地反复强调之下,依然还有干部走“套路”,奉行“中庸之道”,不敢讲问题,不当“出头鸟”,将一些问题包着、捂着,故意进行规避。使一些“短板”、问题矛盾更加凸显,产生严重隐患风险时,才如梦初醒般想要处理。

地方的发展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比赛”,强优势、补短板是取得胜利的必由之路。只有以务实的心态,坦然对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足,以改革的思维思考出答案,找出突破口,才能解决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人才短板等已经曝露出来的问题才会在“两会”的推动下迎刃而解,而不是走走形式,令问题继续长存。

赵荪愚:让“找关系”作风碰“闭门羹”

风云阅读(922)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行时,3月8日,黑龙江代表团举办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直言黑龙江的确有不少人存在喜欢“找人、找关系、走门子”、“遇到事情要搞定,不行就找人摆平”等区域作风问题。(3月8日新浪网)

其实,个别干部遇事找人不找法,是多年以来的作风顽疾之一。他们遇到事情后,第一反映不是查看相关法律制度,而是想想有没有相关熟人,千方百计托人、找关系摆平,企图“私了”了事。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加上对权力制约的加码,“收钱办事”行为大幅收敛,但个别现象仍未彻底杜绝。

如果说老百姓还有这种想法,尚可以理解,反证法治建设还有一些短板,老百姓的法治思维还需要加强。但作为党员干部,亲自体验着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手段,建制度、强监督、严问责,给权力任性戴上了“紧箍”,使许多干部都不想“收钱办事”,将自己置于风险之中。

可是,思想的改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尤其是一些人面临着办事困境无计可施时,往往就会心生侥幸心理,抱着试一试心态,打人“摆平”,走捷径“搞定”事情,企图通过一点小付出,换取更大的回报。

出现这种行为,不能简单地问责涉事个人,而应该反问我们的制度完不完善,权力还有多少任性空间,还有多少干部敢践踏法治。找出这些问题所在,然后针对问题打“补丁”,堵住权力任性空间,令一些喜欢找人、找关系、走门子的人死心,打消这种不正当的想法。

当前法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良好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让违规违法办事之人“此路不通”,形成一种共识,才能彻底让“找人办事”想法从思想深处根除。

坏作风的形成百朝夕所致,要彻底纠正也非朝夕之功。只有拿出必须纠正到底的决心,保持不懈的努力,朝着既定的方向纠正思想顽疾,才能让遇事找法不找人成为共识。

勇军:喜欢“找关系”是一种投机作风

风云阅读(988)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行时,3月8日,黑龙江代表团举办开放日,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直言黑龙江的确有不少人存在喜欢“找人、找关系、走门子”、“遇到事情要搞定,不行就找人摆平”等区域作风问题。(3月8日新浪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行动推进了近六年,转作风、查腐败,使不敢腐的氛围日渐浓厚,政治生态也在好转。这个时候还有人想着“找人、找关系”,既出乎意料,也足见其思想“劣根”的顽固性,必须全力铲除。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手中虽有权力,但制约权力的篱笆却越来越密,防止任性的制度越来越多。权力是柄“双刃剑”,用得不好还会伤及自己,如果顶风违规替人办事,一经发现查处,不仅帮不了别人,还会连累自己,轻则处分,重则丢“帽”,这种“生意”接不得。

尽管如此,还是有干部想着“找人、找关系”,主要还是投机的心态在作怪,“试一试”成功则好,失败也罢。如果在晋升方面找人打招呼成功,就可登到上一级领导岗位,得到更大的权力,甚至可以获得更多收益,找人能够“搞定”固然很好,即使失败自己也没有损失,导致这股侥幸之风难以铲除。

一门心思想着“走后门”,思想作风必然也不会有多好。这种干部,是党内的投机者,是破坏社会公平正义的“害虫”,也是损害队伍形象的“定时炸弹”。关键在要日常的教育提醒多下功夫,在民主生活会上动真格批评与自我批评,多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责任和担当,成为政治坚定、思想纯洁的合格党员。

有市场才有需求,如果每一次找关系都被拒绝,找人“摆平”最终都“摆不平”,还会有人遇事找关系吗?显然还有权力在任性。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明查暗访,对领导干部权力的使用进行监管,防范权力滥用,杜绝“收钱办事”行为产生。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