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两会代表委员建议:充分发挥校服美育浸润作用 进一步校服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校服,这件看似普通的服饰,实则承载着多重意义。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与安全,更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审美浸润的重要载体。因此,校服问题早已超越简单的穿衣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每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也从充分发挥校服美育浸润功能、保障校服公平开放的市场供给和安全质量管理等多个角度发表建言,为打破校服区域发展不平衡、汇聚各方合力推动中国校服高质量发展、服务“立德树人”“人民满意的教育”出谋划策。

落实“美育浸润” 以校服为抓手促中小学校园美育创新发展

中小学生日常穿着的校服,天然具备审美浸润的特性。呼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多位代表委员两会期间建议,充分利用校服的审美浸润优势,促进校园美育内容与形式的拓展创新,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建议,中小学应重视挖掘传承校园文化,推动美育浸润深入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以校服为例,校服不仅在功能上要穿着舒适,适合运动和体劳,在面料上要生态环保,更重要的是各校在设计上要注重美学元素,如从颜色到款式都要有充分的辨识度、且与校园环境等有关文化元素相契合,开发延展校园服饰礼仪文化、服装设计与审美、服饰文化与品德等契合,从而以校服为载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提升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表示,普惠提升全国中小学校服审美与质量水平,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应该汇聚各方力量,消除区域分割和隐形壁垒,让质优价实的高质量校服在全国市场中开放流通;同时通过促进乡村校服与美育公益发展,鼓励校服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乡村教育公益,以帮助缩小城乡间的美育资源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建议,应当发扬中国传统教育中服饰与礼仪结合的优秀传统,结合现代中小学美育教育创新发展需要,让校服变成穿在身上的“美育教材”,将美育德育自然融入学生日常校园生活,提升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审美能力。

打击“假冒校服” 以多元监管手段筑牢学生校服安全防火墙

自2015年以来,国内校服监管工作长足进步,已基本覆盖正规校服采购各个环节,但仿冒校服仍时有曝光。来自三无小作坊生产的“假校服”,给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有代表委员建议各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出台相应办法,严厉打击“仿冒校服”。

杨朝明代表表示,要守好校服质量关,保证中小学生能穿上安全健康的好校服。建议市场管理等相关机构要加强部门联动,全面积极主动地加强校服监管工作,杜绝各种形式的校服质量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校服,为学生家长创造一个能放心购买校服的安心消费环境。

宋亚平代表认为,学生健康安全无小事,不能让中小学周边的“假校服”游离于监管之外。在出现过假冒校服的地区,应当加强教育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公众积极举报制售假校服等违法违规行为,重拳出击遏止假冒伪劣校服的市场流通。

消除“玻璃门”等隐形壁垒 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障校服市场开放流通

针对各地校服供给质量与管理水平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不少代表委员结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思路,建议破除校服市场流通区域壁垒,防止“玻璃门”“弹簧门”等成为统一大市场堵点,让优质校服供给能在全国范围内高效自由流通。

杨朝明代表表示,校服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校园文化消费产品,在各地制定校服管理政策时需尊重学校特定气质文化需求,结合客观实际,避免采用简单的“一刀切”政策或机械模仿校园食品管理模式。另外一方面,校服采购既然是老百姓掏腰包,就让老百姓用脚投票。需进一步打破存在于校服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玻璃门”,增加学校、家长甚至学生在校服采购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以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促进各地校服质量提升和采购公平,切实提升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

宋亚平代表认为,为更好地推动全国校服优质供给的普惠落地,可以借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思路,加大力度推动校服产业与管理的标准统一、机制统一。各地在积极构建公平开放的校服市场环境时,不仅需要积极清除不合理限价等陈旧性文件干扰,还应警惕借助采购平台干预校服采购、变相实施地方保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两会代表委员建议:充分发挥校服美育浸润作用 进一步校服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