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邹城:环卫一体化刷新城乡“颜值”

张长青 盛超 郑莹莹

立秋过后,漫步邹东山区,美丽乡村精致如画,大街小巷清洁如洗,花草环绕着庭院,绿化景观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环卫保洁一应俱全……孟子故里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示着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邹城市把“深化城乡统筹、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加强和提升“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三生同步”,全面启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形成了“一把笤帚扫全城”的良性格局,不断刷新着邹鲁大地的“美丽颜值”,被住建部提名为第一批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相继荣获山东省和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分类减量垃圾处理全程不落地

在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写着“烂的”和“不烂的”。“烂的”是可回收的垃圾,‘不烂的’就是不可回收的。该村每个月都会发给每家每户一批编了号码的蓝色和绿色垃圾袋,绿色专装厨余可堆肥垃圾,蓝色装生活中不可堆肥垃圾。村民将垃圾按袋装好分类放入门口垃圾桶,每天都由垃圾分拣员进行分拣回收。

作为美丽乡村,北齐村垃圾分类的做法是邹城农村环卫一体化的一个缩影。为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邹城坚持以户为单位,从群众易于接受、便于操作的角度,推行“两次四分”分类方法,第一次由农户初分,分为“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两类。第二次由保洁员再分,对“不会烂的”垃圾再分“好卖的”和“不好卖的”两类,由保洁员利用两格式分类收集车将垃圾收运至堆肥点,“会烂的”进行堆肥,主要采取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模式;“不会烂”也“不好卖”的纳入“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垃圾处理体系,实现从投放到处理全程“垃圾不落地”。目前,该市累计投入440余万元完善4个试点镇垃圾处理设施和装置;投放分类垃圾桶4200余套,垃圾清运车16辆,村居建设垃圾收集点10756个,人力保洁车1796辆。

强化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邹城市张庄镇黑港村是一个人口只有500余人的小村落,环卫保洁员张洪堂正骑着镇里统一配备的清洁车,收集全村18个垃圾桶里的垃圾。按照“一般村居每500人配备1名专职保洁员”的要求,张洪堂成了村里的环境大管家。“虽说只有我一个人,但现在上级给配备的环卫设施齐全,很容易就能打扫干净。”张洪堂干起活来很轻松,每天他把收集的垃圾运送到村中央的吊臂式垃圾箱里,垃圾运输车会把垃圾运到镇垃圾压缩中转站,随后再由大型垃圾车集中运输到市垃圾处理中心集中处理。

这种由户到市的垃圾处理模式,正是邹城在全市范围内创新推行的环卫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目的在于确保垃圾处理的各个节点全覆盖。为全力保障机制高效运转,该市美丽乡村和小城镇建设指挥部全面负责工作组织协调,并强化人力、物力保障力度。按照村居每500人或每个自然村至少配备1名保洁员、国省道每3公里及县乡公路每5公里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该市共配备3600余名保洁作业人员;按照每户配备1个20升垃圾桶、每10户配备1个240升垃圾桶的标准,共配备各类垃圾桶3万余个,配置保洁三轮车3589辆,建成日处理量450吨的垃圾处理厂1处,配备垃圾中转站79处,配置大型中转车、清扫车等各类机动车辆168台、吊臂式垃圾箱1958个,有力保障垃圾转运需求,确保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宣传引导抓常态化见实效见长效

“生活垃圾分一分,绿色生活一百分”,类似这样的环卫一体化标语口号在邹城乡村随处可见,邹城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公众号等平台开设相关专题专栏,短时间内即形成舆论强势,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深入人心。

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离不开每一位农民群众的配合。邹城把教育引导群众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印制宣传明白纸、发放宣传围裙,利用电视、网络、宣传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了浓郁的社会氛围,文明卫生逐步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和生活习惯,人人都成为了环境卫生监督员。同时,该市把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文明卫生村、文明卫生户创建等评选活动,并与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深入结合,将良好卫生习惯列入家风家训重要内容,通过孟子学堂、村民夜校等载体讲授环卫一体化相关课程,引导农民提升文明卫生素质,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通过全覆盖、多形式的宣传引导见实效、见长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邹城:环卫一体化刷新城乡“颜值”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