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育德·扶志·解困——济宁市以道德文化引领精神扶贫

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赵洪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实施物质和精神扶贫齐抓、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对坚决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提出要求。我市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我市重要讲话精神,强化道德文化引领,实施“育德+扶志+解困”精神扶贫新模式,推动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的“双轮驱动”,实现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双丰收”。

弘扬传统文化

厚植道德根基营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我市在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工作实践中,将和善向上、忠孝仁义的儒韵民风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推行乡村儒学、孔子学堂等模式,聘请专业讲师深入农村社区长期授课,举办乡村社区儒学活动3300余场,以“不讲天边讲身边”的方式和厚实的儒学基底,以文化人,呼唤道德的回归,收到了明显效果。

曲阜市陵城镇玄帝庙村贫困户孔庆荣,在丈夫去世后瞬间沦为贫困户。村党支部请儒学讲师给村民讲了一堂量身定制的“邻里关系”相处技巧课后,不论谁看到她家正在上学的孩子都会主动把他接上车;她家里八分地的葡萄,村里的种植户们主动排起了班、轮流看护,收获时葡萄一粒都没少;村妇女主任、村里的女党员更是隔三差五地去她家串门。在邻里帮助下,孔庆荣重新振作起来,这个家开始有了起色。

守望相助,弘扬美德。贫困户大多是因病因残、天灾人祸造成致贫返贫,本身心理创伤就比较大,如果邻里之间再冷眼旁观、闲言碎语,往往会加重贫困户心理负担,造成一蹶不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各县市区积极推行邻里关爱、慈善互助等扶贫模式,以点带面,形成一人有难众人帮、一家贫困大家扶的良好局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全市各级探索出“孝心基金+村级互助+居家养老”养老扶贫模式。梁山县对有子女的贫困老年人,按照“村民自治、家庭为主,子女首孝、社会互助”的原则,募集孝心基金,子女个人每出资筹集100元,由基金给予10%至20%的补助;子女为贫困户的免交赡养费,由基金每月给予50至100元的补贴。曲阜市创新建设村级互助养老院,安排贫困老年人集中居住,由年轻贫困群众承担做饭、洗衣、简单护理等日间照料工作,实现离家不离村、相互有照应。汶上县开发公益性养老扶贫岗位,由政府出资聘请留守妇女担任养老护理员,上门照顾同村的贫困老年人。

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大力解决因婚丧嫁娶致贫返贫问题。全市成立红白理事会6481个,制定红白事规范流程、标准要求,广泛开展“不要彩礼的好媳妇”“孝亲敬老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抵制追求高价彩礼等陋习,与前几年比较起来,喜事每场节约1.5万元、白事每场节约1.2万元。通过开展移风易俗,确保攀比之风治下来,困难群众负担减下来,新风正气树起来。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开启心志强化造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致贫的真正原因在于思想僵化、观念老化,不思进取、自甘落后,满足于现状。针对这一情况,我市坚持宣传引导扶志、因人施策扶能、强化教育扶智,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倡树典型发挥带动作用。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的贫困群众吴怀庆,在失去右手臂的情况下身残志坚,通过政策扶持加上自身努力,依靠面条加工和蘑菇大棚产业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他的事迹报道后,在社会上和贫困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我市把思想扶贫摆在首要位置,发挥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的作用,大力宣传新时期扶贫精神,唤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通过送政策下乡、编扶贫手册、印政策漫画等,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送到千家万户,让光荣脱贫成为百姓话题。选取20余户脱贫户先进典型,在“扶贫日”活动期间利用主流媒体集中刊发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群众、开导群众、激励群众。

授之以渔拓宽增收门路。汶上县喜气洋洋喜庆用品公司对不方便取料和交货的贫困家庭,提供送料上门和成品上门回收服务,已设立8个乡镇加工分厂,村村都有生产加工点,吸纳贫困母亲300余人、残疾人员100余人,每年可增收1.4至3万元。嘉祥县实施小种植、小养殖、小加工、小电商、小光伏“五小”产业扶贫路径,有的乡镇为贫困户每家赠送30只芦花鸡,一年能养3至4批,占地不到2平方米,饲养3个月就能见到收益,每年纯收入1600多元。我市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两大重点,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有长效增收渠道,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提供项目、参与生产、安排就业,对不能劳动的贫困人口通过资产收益等方式帮扶。去年以来全市利用市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63个,惠及贫困户3.1万户、6.8万人,开展贫困户就业技能培训6700余人,政府提供公益性岗位2810个,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和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183个,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9000余人。

强化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曲阜九巨龙学校是一所专门招收济宁各县区亚孤儿和部分困境儿童的公益性寄宿制学校,自2015年9月开学以来,已开设一到九年级24个班,在校生868人,其中亚孤儿655人,困境儿童213人,学习用品、四季服装、医疗保健等费用均由学校承担,实行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在保证贫困儿童学有所教的同时,极大增强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济宁市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一人一档案、一人一专案”,制定个性化教育资助方案,累计发放补助资金5800余万元,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万名。

聚焦特殊贫困群体

靶向施策加强人文关怀

在各种致贫原因中,因病因残致贫排在最前面。为有效减轻贫困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我市整合卫计、人社、民政、扶贫等部门政策资源,建立起保健预防、医疗机构减免、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六重医疗保障”,通过政策的组合、叠加,把贫困群众自己负担费用控制在医疗总费用的10%的以内,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

在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群众中,精神病人更是特殊的弱势人群,往往是“病一个人,困一家人,还累及他人与社会”。为着力解决这一难题,济宁市从政策救助和人文关怀双管齐下,力求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家庭摆脱贫困和生活困扰。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和具体实施方案,构建起免费定期巡诊、常规检查和药物治疗救助、住院治疗救助“四项制度”,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救助体系。组织各级民政、扶贫、卫计、残联等部门,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村入户全面排查,重点摸排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孤儿等群体中的精神病人,全市纳入台账精神障碍患者2.7万人,其中困难家庭精神病人7556人。

实施免费救助。对困难家庭精神病人,按照慢性病门诊用药报销后,每人每月再给予不超过100元的免费药品;凡符合条件入住定点医疗机构的病人在治疗期间,剔除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费用后由政府买单,实现个人支付费用“零负担”。目前全市已实施药物治疗救助5627人,落实住院治疗救助701人。

强化跟踪服务。建立了绿色通道、救治帮扶、应急处置、精神卫生教育培训、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六大体系”,按照分类干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的思路,对重性精神病人每个季度至少随访1次,及时给予治疗指导和精神抚慰,尽最大努力预防患者病情加重或复发。对救治后康复情况较好、状态稳定的,及时搞好就业岗位安置,帮助他们尽早回归社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育德·扶志·解困——济宁市以道德文化引领精神扶贫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