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快报以新闻宣传业务为主的综合性资讯网站

脱 贫 路 上 展 笑 颜

“大娘,这个针脚这样走更好些。”在扶贫车间内,王常元拄着拐杖,用自己所学的服装制作技术,认真地指导员工。王常元说,明天要往青岛那边发600件衣服,为了确保每件服装的质量,他每天都要拿出大量的时间仔细地检查验收。

王常元是鄄城县大埝乡冀庄村人,现年31岁。其在一岁时因染上脊髓灰质炎而引发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靠拄单拐才能行动,系肢体二级残疾。自从扶贫车间建成以来,王常元的日子就像他的笑容一样,越来越灿烂。他说:“有精准脱贫的好政策,有政府的帮扶好措施,走在脱贫路上的我,有信心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共同奋斗、共同致富。”

一路走来,王常元遇到了不少挫折打击,但是要强的他却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越挫越勇。说起曾经的创业经历,他的眼睛流露出了坚定的目光。

2005年,王常元家中突发变故,父母相继离世。面对一连串的打击,王常元没有气馁。“我虽然腿有残疾,但我有脑袋,不笨,双手健全,不比正常人差多少。”经过一番思索,他决定到鄄城县服装学校学习服装基本制作。

剪、裁、缝、熨等各个基本制作流程,他都严格要求,样样不落人后。通过不断的努力,他学会了许多高级的技术活以及各种器械的安装和维修。

2010年他揣着几年来打工挣的2万块钱,满怀热情到青岛开始创业。但好景不长,因管理经验不足,一年不到就关门破产,创业梦想破灭。2011年,他不得不又踏上了打工之路。来到北京一家大型服装厂,边打工边学习自身欠缺的企业管理经验。

再次创业,手里没有太多的钱,资金成了问题。就在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梦想和现实之间徘徊之际,2016年,国家推行贫困帮扶政策,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创办扶贫车间,方便贫困户在家门口创业务工的举措,为贫困人群及王常元带来了希望。

在帮扶人镇党委副书记李云鹏的帮助鼓励下,多方帮助筹措资金,王常元利用自身优势,懂得服装加工技术,承包了冀庄扶贫车间,用于服装加工,同时,在创业之初不忘家乡的贫困户,优先招录贫困户,对没有技术的再进行培训。

杜海英就是其中一员,从家庭主妇变成了服装厂的员工,她十分高兴能够得到这份工作,既可以挣钱又可以照顾家庭,收入也相当可观。

“有时间就过来干活,不耽误给家人做饭、接送孩子,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我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64岁的刘桂莲坐在缝纫机前高兴地说。

如今,王常元开办的小服装加工厂已走上正轨,加工各种服装的订单不断,有的服装已经销往俄罗斯,企业现有20多名工人,12名贫困户在他的厂里就业。吃住在厂里的王常元,看到厂子发展得越来越好,他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订单越来越多,工人越做越好,扩大车间是王常元目前考虑的主要方向。他笑着说:“北京、青岛的订单很多,我目前在考察,计划扩大车间规模,这样也能让更多的贫困户到我的工厂内打工,帮助他们生活越过越好。”

记者 张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鲁南快报 » 脱 贫 路 上 展 笑 颜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鲁南快报 更专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